究竟怎樣的字型或字形才能代表台灣?
這個問題我並沒有答案;
但祭出所謂的台標來質疑或批判「金萱」字型,
這個並沒有證據顯示多數台灣人目前有遵守的規範,
絕對不會是一個比較好的檢驗標準。
就拿草字頭,
也就是日本字型產學界所謂的「草冠」來說,
中間那一橫劃連在一起的「卄」,
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至少已經存在超過百年了。
像下面這張圖就是陳柔縉老師在《廣告表示》書中,
所提供的台灣鐵道旅館在1909時,
在台灣發行報紙上所刊登的廣告。
大家應該有發現「茶」字的草冠就是相連的。
台灣文化中有五十年的日本基因,
而日本字型基因中,
又有很大成份的中華 DNA,
而且還更原始可上追晉唐年代。
即便是政治光譜位處深藍的《聯合報》,
你看 1968 年報紙標題上的那個「蔣」字,
草冠也是相連的。
▼ 馬九英?
上次總統大選蔡英文的電視廣告,
有看過「蔡」、「英」兩字草冠分開的版本,
這回的競選主視覺標準字,
「蔡」、「英」的草冠則是相連的。
所以草冠的標準,
究竟是要相連還是分開?
或許真正的標準,
其實就是沒有標準。
▼ 2012年總統大選的電視廣告
▼ 2016年總統大選的主視覺標準字
字形和讀音,
每個時代都會有些尚古的專家學者,
主張如何寫怎樣唸才是正確、才夠標準,
政治權利中樞的勢力也會介入甚至主導,
但文字的歷史發展軌跡,
卻總像唐諾謝材俊老師所說的「文字離心力」,
總是跟隨著多數民眾的使用習慣,
自有一股更頑強的生命力。
還記得之前究竟要唸牛仔 (ㄗˇ) 褲,
還是牛仔 (ㄗㄞˇ) 褲這類的反覆鬧劇嗎?
就算真要尚古,
草冠相連的歷史,
在台灣這塊土地還更悠久,
而且歷朝歷代一直沿用至今。
總之,
不需符合一群菁英訂出的標準才能通過認證,
台灣土地種出來的就是台灣茶。
- Sep 28 Mon 2015 11:23
金萱:台灣土地種出來的就是台灣茶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