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了準備下週三(4/15)的字體講座【字斟句酌】,
今天重新看了一遍《解剖裝幀》。
這本關於台灣當代裝幀設計新潮流的設計書,
訪問了 20 位在這個領域各占一方的設計師,
其中也請教了這些設計師在字體的運用上,
個人偏好哪種中文和英文字型,
以及其原因。
我把他們關於這題的回答,
單獨挑出來整理如下:
一、Fi.空白地區workshop
關於文字,我常用的就是明體和黑體,但比較喜歡明體、Times 等襯線體,因為它起頭跟收尾有裝飾,看起來比較有文學感;黑體我用在文案,在標題感覺會太陽剛,很有可能讓整本書的定位太過強硬。此外,我也不太喜歡套用現成的字型,通常都會從既有字型去修改,比如會把中心點拉高,讓字型看起來稍微修長,因應不同的書籍,從字型的細節中滲入性格變化。
二、小子設計工作室
之前偏好選用宋體字型,因其散發娟秀氣質,相當適合運用於文學類書籍;近期則喜於嘗試華康勘亭流、華康龍門石碑體及華康抖抖體,利用其特別的筆畫架構更改粗細,用以配合不同類型的書籍內容。由於台灣以繁體中文為傳達訊息之媒介,因此我製作書籍的裝幀設計時較少使用英文字型,且每次創作書籍封面皆選擇一種中文字型為書名文字底蘊,進而以手繪方式變更字體重心和筆畫粗細,使得文字情緒能符合書籍調性,成就裝幀設計的完整性。
三、三人制創
作者若為台灣人,字體的設計上便以中文為主,其餘的便會依照書籍的類別而定,有時候也偏愛手寫字的呈現效果。
每個時期所流行的字體設計不盡相同,例如前陣子很流行康熙字體,但我們會視書籍的狀況而定;比如說,最近我們偏好的中文字體包括:華康儷宋、華康明體、華康儷黑等等。英文字則以 Trajan 為主,因 Trajan 主要呈現英文大寫字體,運用於版面上相當大器;抑或是英文字型「us101」因字體較粗且扁長,因此適合用在公路標誌上;而 Myriad、Galliard 和 Garamond 字體則是經典且不過於傳統,以上所提的字型都是時常運用於設計上的。
四、井十二設計研究室
中文字型可能是華康文體吧,英文字型應該和大家差不多,常用的就是那幾種。但我常常用日本字型設計封面的重點字(日文裡有些漢字和中文相同),因為日本字型的結構比中文字型漂亮。而排版時,尤其是排內文,如果一個句子里同時出現中文、英文、標點符號,我會一個個重新設定字型,因為中英字體的基線位置不同,字體大小也有落差,需以手動調整為一致。
五、白日設計
英文字體偏好使用 Adobe Garamond、Sabon (羅馬體)、Din、Helvetica (黑體),筆畫結構簡單且辨識度高。中文則喜於日本字型,如小塚系列、黑體、明體,由於我們的作品裡,中文字體僅作為書名、副標文案等傳遞訊息之功用,依據中文字筆畫繁多的既有現象,若版面要求的字級偏小便容易模糊而難以辨識,因此選擇簡單線條的字體有利於輔助主視覺圖像,使兩者相當益彰。
(未完待續)
【相關連結】
字斟句酌 (字體講座)
- Apr 10 Fri 2015 01:02
台灣裝幀設計師偏好字型 (上)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