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mna photo)


80台之後的有線電視,
深夜的節目多半是什麼
《美眉共和國》、《XX內衣秀》之類的;
最近跟著國外趕流行,
還多了個台灣版的《慾望城市》。

結果上個禮拜的某一晚,
在這些頻道中竟然轉到
普萊亞 (Murray Perahia) 在彈貝多芬!

第二天上網一查,
原來這個電視台叫 WTV【世界衛星電視台】。
它們真的有一些蠻優質的節目,
所以特別提出來介紹給大家。




言歸正傳,
(至少是我個人認為的) 當代最佳鋼琴大師,
終於又要來台灣囉 ^O^

1999年普萊亞來台灣開演奏會的時候,
我有特別跑去朝聖。
聽說他留在台灣的那幾天哪裡也沒去,
只在旅館跟練琴房之間來回。

那一次普萊亞的現場演出有很高的水準。

再回想到1990年,
普萊亞的大姆指竟然因為被報紙割傷兒導致發炎惡化,
危害到整個掌骨有變形危機,
不得不停止練琴接受開刀手術。

大概是因為他有幾年不能碰琴的痛苦經驗,
所以復原之後幾乎每天早、中、晚都各練琴三小時的琴;
在90年代中期後,
以出色的蕭邦練習曲、舒伯特和巴哈作品彈奏重返樂壇。

這次,
10月22號預定演出的曲目則包括了:

巴 哈:c小調第二號組曲,作品826
貝多芬:f小調第二十三號鋼琴奏鳴曲,作品57,「熱情」
蕭 邦:降A 大調第三號敘事曲, 作品47
蕭 邦:f小調第四號敘事曲, 作品 52


可能是受到 CD 的影響,
我平常聽最多的還是普萊亞的莫札特。
那套八十年代錄製的協奏曲,
跟 Edwin Fischer 在八十年前的唱片,
是我最喜歡的兩種版本。
普萊亞充滿想像力的閱讀,
把莫札特的章句自然輕巧的帶了出來;
非常個人的詮釋方法,
聽到最深處你會彷彿覺得他也在創作音樂。

普萊亞同時擔任獨奏者及英國室內樂團的指揮,
個性和音樂風格珠聯壁合,
這些錄音有大多數都呈現出讓有的清澄與彈性、卓越的氣氛掌握,
而且他也有力地展現令人信服的作品「內在戲劇性」。
在莫札特所謂的「進行曲風格」協奏曲集裡所展現的完美平衡,
統一性與內在的邏輯更是令人印象深刻,
而這些曲子的主題旋律需要靜謐的時刻,
其他演奏者常會出現放大音量而過份強調的毛病。




第25號鋼琴協奏曲 (K503) 是這系列錄音的最後幾張之一,
普萊亞同樣以溫和的方式,
整合亮麗的和絃與交向式的主題旋律,
讓曲子達到整體流暢的境界。

這首在1786年完成的作品,
使得莫札特在維也納時期的協奏曲成績更加耀眼,
而普萊亞直接傳達出清晰輪廓的方式,
即使是在最漂亮且引人佇足的片刻,
也不忘維持作品整體的和諧。


再把時間點拉回到2001年,
當時又舊傷復發的普萊亞,
不得不終止所有演出和錄音行程,
所幸在適當的治療後,
去年重返樂壇,
繼續進行演出和錄音的工作。

在兩次受傷不能練琴期間,
普萊亞都是靠著聆聽巴哈音樂平撫希望彈琴的渴望,
因此對於巴哈有著格外強烈的依附和連結之情。




而這也是為什麼他兩度復出後,
第一份灌錄的唱片都是巴哈。
而他的巴哈則被形容為:
「有著哲學似的嚴肅性和無可摧破的柔軟度。」

洛杉磯週報也曾稱讚過普萊亞的蕭邦,
「宛如點點星塵落在蕭邦樂聲中」;
紐約時報的樂評則是這樣下筆,
「樂聲中偶拾巴哈遺音、在左手對位的清晰和旋律中隱約可聞;
蕭邦亦不遠兮,鋼琴音色變化多端,旋律宛若新生乍響,前所未聞。」

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樣還惦記著普萊亞的莫札特,
暫時把它先丟在腦後,
一起到現場聆聽他所詮釋的巴哈、貝多芬,以及蕭邦吧!




1972年,
當普萊亞宣布要參選里茲鋼琴大賽消息傳出,
許多原本報名的鋼琴家紛紛退出大賽,
因為他們早就耳聞普萊亞驚人的音樂天份。

1989年11月5號,
霍洛維茲臨終時,
正坐在家中的聆聽普萊亞的彈奏。

2008年10月22號,
普萊亞在台灣。

arrow
arrow

    全站熱搜

    RainD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